
在跨境物流的复杂链条中,如何巧妙运用资源、有效降低成本,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海运与铁路的多式联运方案逐渐崭露头角,凭借其成本控制与时间效益的双重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
物理节点深度整合提升效率
海运与铁路的联运首先体现在物理节点的深度整合上。以港口和铁路场站的"嵌入式布局"为基础,减少了集装箱的中转次数,这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因空箱调拨造成的滞留费用。
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堆场资源的共享,使得海运集装箱可以直接经铁路运送至内陆场站,做到装箱后无需二次吊装即可返回港口装船。 科研数据表明,这种模式可使单次中转成本压缩14%以上 ,有效降低了货损率,避免了港口拥堵引发的滞期费用。
区块链技术解决制度冲突
涌现出的规则穿透能力同样至关重要。海运提单与铁路运单之间的制度冲突,即海运段货权的自由流转与铁路运单仅作为记名提货凭证的限制,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这两种单据结合,既能满足信用证融资需求,又能确保运输责任全程可追溯。
灵活运力组合适应不同需求
在运力组合上,海运与铁路的搭配需要根据不同货物的特性灵活调整。针对高价值商品,采用"铁路快线+海运支线"的模式,例如,利用中欧班列连接地中海短程海运,能够将欧洲内陆运输周期从25天压缩至18天。
相反,对于低附加值货物,则采用反向设计,通过海运主干线运至枢纽港,再利用铁路网络将其分拨到新兴市场, 综合成本相比纯空运方案降低了40%以上 。
"轻重分离"策略应对市场波动
这种"轻重分离"的运输策略,需要精准评估货物的价值密度和运输阈值。同时,在遇到红海航线受阻的情况下,灵活运用"中老铁路和东南亚支线海运",将东南亚至欧洲的运输周期从42天压缩至31天,充分展现了跨境物流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政策协同创造额外价值
更进一步,海运与铁路的多式联运不仅依托坚实的基础设施协同,确保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利用政策的协同,例如共享铁路优先通行权和港口靠泊配额,实现资源耦合,进而分摊溢价成本。
在当今绿色发展的背景下,符合碳排放强度低于航线基准值的联运方案还有可能享受到绿色关税的减免,但必须提前获取第三方认证并将其嵌入运输合同中。
精密耦合提升物流效率
总结来看,海运与铁路的多式联运实质上是"规则与资源的精密耦合",通过减少物理损耗、优化动态路由,以应对市场波动,提升物流效率与经济性。如今,其降本增效的关键在于基础设施的协同程度与数据的穿透能力,值得各方在未来的跨境物流中深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