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际海运业务中,"甩货"(又称"甩柜"、"甩箱")是令出口企业颇为困扰的问题。本文将从专业角度剖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并提供切实可行的预防及应对方案。
一、甩货概念界定
甩货指船公司在船舶离港时未按原计划装载货物,导致货物滞留码头的情况。这种现象既可能发生在起运港,也可能出现在中转港,往往造成交货期延误并产生额外费用。
二、甩货成因分析
- 季节性爆舱因素 :海运旺季舱位供不应求时,船公司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常超额接单,最终优先装载高利润货物
- 船舶配载调整 :出于航行安全考虑,船方可能临时调整配载方案,优先选择轻货
- 航线变更 :船公司单方面取消挂靠港口时,相关货物将被迫滞留
- 操作环节延误 :包括货物进场超时、报关延误、海关查验等发货方自身原因
三、应急处理方案
- 确认甩货原因后,要求船公司出具书面说明
- 紧急货物建议立即退载并更换承运方,但需承担二次报关等额外成本
- 通过货代渠道与船公司销售部门直接沟通,争取优先补装
- 明确后续船期安排,避免连环甩货
四、预防性措施
- 周期规划 :避开传统旺季出货,或提前与客户协商缓冲期
- 承运商选择 :优先考虑直航航线,减少中转环节
- 时间管理 :确保货物提前48小时完成进场报关
- 信息透明 :如实申报货物参数,避免因信息不符导致拒载
- 商业策略 :旺季时段可考虑签订高价运输合同确保舱位
五、费用争议处理
因船方责任产生的滞港费、箱使费等,托运人有权依据运输合同要求减免。建议保留完整的沟通记录作为维权凭证。
六、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一:正本提单已出仍遭甩货
某批经驳船转运的货物,虽已取得正本提单并完成电放手续,仍在大船装载环节被甩货。专业分析指出,驳船提单仅代表内陆运输完成,大船装载阶段仍存在甩货风险。
案例二:延误通知责任认定
某批货物实际甩货一周后货代才予通知。业内专家认为,甩货本身存在多种客观原因,但货代未及时跟踪船舶动态并告知客户,明显违反行业操作规范。
通过系统性的预防措施和规范的应急处理流程,出口企业可显著降低甩货风险,保障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建议相关从业者建立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将潜在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