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物流成本持续居高不下,成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障碍。 数据显示,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的占比中国达20%至40%,远高于发达国家的9.5%至10%。 更为严重的是,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高达18%,美国仅为8.5%。各种名目的收费与罚款不仅制约了市场的公平竞争,还抑制了企业的活力,进而推高了物流成本。
尽管国家出台政策大力取消或免征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但诸多收费依旧在路上。例如,诸如船舶登记费、新车购置附加费和高速公路的过路费用等,依然是企业面临的重要经济压力。不少地方政府以经营服务性收费为名,继续向企业收取费用,使得企业的实际负担并未有效减轻。
在高速公路运输领域,过高的通行费用和不统一的收费标准加剧了物流成本的上升。 调查显示,大部分地区10吨以上货车的高速公路通行费收费标准超过1元/公里,而收费依据又因地区差异而千差万别, 进一步使企业在成本预算时面临巨大的困难。而对于即将到期的收费公路,其收费期限却屡屡被延长,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进出口环节的各类经营服务性收费也使通关成本不断上升。海关、商检等部门通过指定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收取各种费用,导致企业在通关时遇到各式各样的经济负担。例如,企业在进行报关时可能面临诸如报关员注册费、查验仓储费等多项费用,形成了复杂的收费体系,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在此背景下,亟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首先要全面清理港口和码头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并禁止强制服务和强行收费行为。 收费定价机制必须得到规范,相关费用理应由政府提供保障。此外,建议加速推进关检"三合一"政策,以简化流程,降低企业负担。同时,还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垄断,确保企业享有合理、公正的收费环境。
总体来看,若社会物流总费用能够降至与美国相当的水平,预计将为我国经济带来超过5万亿元的新增效益。因此,全面降低物流成本,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意义重大。只有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才能推动中国物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