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际货运的繁忙场景中,集装箱流转如同潮汐般规律却充满变数。近期外贸行业频繁出现的"甩柜"现象,正引发从业者的广泛关注。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货柜被"甩"?这一现象背后暴露了哪些行业问题?
一、何为甩柜与爆舱?
甩柜是国际物流业的专业术语,指集装箱因故未能按计划装船,被迫推迟至下一航次运输的情况。根据运输方式可分为整箱甩柜(FCL)和拼箱甩柜(LCL),其中整箱甩柜更为常见。拼箱甩柜发生率较低,主要因为拼箱货代与船公司合作关系更紧密,且涉及多方客户,影响面广。
这种现象与船公司舱位管理策略直接相关。当市场需求激增时,部分船公司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会超额预售舱位,导致实际舱位不足,形成"爆舱",最终造成甩柜。
二、爆舱与甩柜的深层原因
货运旺季期间,船公司常采取超额预售策略。例如某航线实际舱位仅100个,却接受110个订舱。这种"超售"行为导致10%的货柜必然面临甩柜风险。这种操作虽能提高船公司短期收益,却严重损害货主利益。
三、甩柜的选择性机制
船公司实施甩柜时存在明显的选择性:运费较低、合作关系较弱的中小客户最易成为牺牲品。相比之下,大客户凭借稳定的货运量和议价能力,往往能获得舱位保障。这种差异化管理加剧了行业内的不公平竞争。
四、货主的被动处境
尽管甩柜责任主要在船公司,但货主却需承担延误带来的连锁反应:重新报关产生的费用、交货延期导致的客户索赔,甚至长期合作关系受损。更令人无奈的是,当前行业缺乏有效的追责机制,货主维权困难。
五、应对策略与行业建议
面对甩柜风险,货主可采取以下措施:1)旺季提前规划,预留缓冲时间;2)与多家船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分散风险;3)在运输合同中明确甩柜责任条款;4)投保物流保险降低损失;5)通过行业协会推动建立更公平的舱位分配机制。
六、行业反思与展望
甩柜现象暴露了国际航运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矛盾。随着全球供应链对时效性要求不断提高,船公司需要重新平衡收益与服务的关系。未来,数字化舱位管理、透明化订舱系统或将成为解决这一顽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