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克兰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多轮制裁,但目标并非彻底切断其贸易往来。尽管卢布汇率一度暴跌,随后却奇迹般反弹,甚至创下七年新高。这背后是俄罗斯政府强有力的资本管制在发挥作用。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国际油价高企的背景下,俄罗斯石油收入不降反升,甚至有望创下历史纪录。这是否意味着制裁已经失效?
制裁措施:步步紧逼,影响几何?
最初的制裁主要针对出口领域,随后逐步扩大到能源产品(如煤炭、采矿机械)以及更广泛的消费品。这些制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阶段实施。例如,立陶宛限制对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的铁路运输,美国财政部将能源支付豁免期延长至12月5日,都体现了制裁的渐进性。与此同时,俄罗斯对欧洲和亚洲的石油出口量却稳步增长,尽管欧盟承诺到2023年3月将俄罗斯天然气用量削减三分之二。
未来,美国和欧盟可能会推出更多制裁措施,包括对俄罗斯石油价格设置上限,以限制其石油收入,并防止对低收入国家产生溢出效应。然而,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一些国家尚未加入制裁行列。即使制裁步伐放缓、实施时间拉长、覆盖范围有限,但其长期影响不容忽视。许多在俄企业已经暂停运营或永久撤离,这将对全球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
数据迷雾:制裁效果如何评估?
为避免"不正确的估计、猜测和差异",俄罗斯政府已将国际贸易数据列为机密,此前也对石油生产数据采取了类似措施。这增加了评估制裁效果的难度,但仍可通过其他国家的贸易数据一窥端倪。
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显示,2020年欧盟占俄罗斯进口的35%和出口的34%(不包括天然气)。中国分别占24%和15%,美国分别占6%和3%。
贸易版图:谁在萎缩,谁在扩张?
通过分析中国海关总署、欧盟统计局和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可以发现:
- 俄罗斯总体贸易额在4月份环比下降13%,同比下降4.0%
- 进口额大幅下滑,环比下降15%,同比下降61%。这部分反映了中国因疫情封锁导致的运输中断。不过5月份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额初步数据显示,环比反弹79%,同比增长4%
- 来自欧盟和美国的进口额同比分别下降60%和86%,表明首轮制裁已有效实施
- 出口额环比下降12%,但同比增长35%。这可能归因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能源相关制裁的宽限期;以及全球大宗商品贸易流的重新调整
能源依赖:欧洲的痛点
俄罗斯能源供应在德国进口中的占比正在下降。2022年前四个月,俄罗斯占德国进口的60%,低于过去五年同期的平均水平68%。此外,2021年秋冬季的进口量也有所下降。近期,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两次削减通过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向德国输送的天然气量,目前流量仅为设计能力的40%。俄罗斯政府甚至威胁要完全切断供应,这可能影响德国和欧洲在2022/23年冬季之前重建天然气储备的能力。
科技制裁:初见成效
虽然能源相关制裁实施较慢,但科技制裁已开始生效。目前已有37个国家限制向俄罗斯出口技术和工程产品。4月份,美国对俄罗斯的出口额环比下降82%,同比下降86%。其中飞机和航空航天零部件、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以及计算机设备降幅最为显著。然而,医疗用品和商用/建筑车辆的出口量仍然可观,尽管同比下降约40%,但每月仍有约3000万美元的出口额。
结论:制裁是一场持久战
总体而言,对俄罗斯的制裁范围广泛,已开始削减其进口额。但由于大宗商品贸易的全球流动性和能源相关制裁的分阶段实施,俄罗斯出口仍然强劲。制裁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并可能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