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代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物流成本高企问题引发广泛关注。随着政策推进,铁路货运正成为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数据显示,我国物流费用占GDP比重居高不下,其中运输环节费用占比最高,而铁路和水路运输比重偏低的结构性问题亟待破解。
铁路在物流中的关键地位
铁路运输作为传统但高效的货运方式,具有长距离、大规模和低成本三大核心优势。相较于公路运输,铁路在重载大宗商品运输中可降低单位成本30%以上,同时碳排放量仅为公路运输的1/5。这种绿色集约化特征,与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货运市场中公路运输占比超75%的现状,已明显偏离最优运输结构。根据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测算,若铁路货运量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全社会物流成本可降低约0.8个百分点。这凸显了发展铁路货运的战略价值。
市场化改革释放运能潜力
近年来,铁路货运市场化进程明显提速。一方面,国铁集团实施"货运增量行动",通过"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吸引货源;另一方面,95306货运电商平台的上线,使货运办理效率提升40%以上。民营资本的参与更催生了"高铁快运""特需班列"等创新模式。
高铁网络的完善为货运腾挪出更多空间。据统计,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成型,既有线货运能力释放约20%。这种运能重构使铁路日均装车量从2013年的12万车提升至目前的18万车,增幅达50%。
现代物流的新期待
电商快递成为铁路货运新增长点。2022年"双11"期间,铁路部门日均安排快运车厢达500列,较2019年增长3倍。中欧班列更是开辟了"电商专列",运输时效较海运提升60%。这种"铁路+快递"模式既缓解了公路压力,又减少碳排放约15万吨/年。
未来,随着多式联运"一单制"的推广,铁路货运将深度融入现代物流体系。国铁集团计划到2025年建成30个一级物流基地,实现与港口、机场的无缝衔接。这种系统集成有望使综合物流成本再降15%-20%。
转型升级的未来路径
要实现铁路货运的跨越式发展,仍需突破三大瓶颈:一是推进货运价格市场化改革,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加快智慧物流建设,推广集装箱电子锁、货物追踪等数字技术;三是完善枢纽节点布局,重点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经济活跃地区的货运能力建设。
专家指出,随着《"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实施,铁路货运占比有望从当前的9.2%提升至13%左右。这种结构性优化将直接带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下降0.3-0.5个百分点,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