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全球经济背景下,国际货运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集装箱短缺问题已成为影响全球贸易流通的重大瓶颈。这一现象复杂且多层次,既源于全球疫情的长期影响,也与全球供应链结构的复杂性密不可分。
疫情后供需失衡加剧
集装箱短缺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全球贸易运输链中对标准化设备的紧迫需求。在2020年全球疫情肆虐之时,各大港口和物流设施的工作人员因疫情封锁而大量缺乏,加上生产和运输环节的阻塞,直接导致了集装箱供应的紧张。
疫情后的复苏虽然带来了需求的反弹,但短期内并未改善集装箱的供给状况。Container xChange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托运人希望通过自有集装箱来实现对整体运输成本的控制和规避运费中潜藏的风险,但实际上,能提供此类服务的货运代理却仅占了整个市场的少数。
货运代理能力不足推高成本
货运代理的短缺,不仅使得集装箱的调配困难,也直接导致额外费用的增加,例如滞期费用和滞留费用。正因如此,企业在选择货运代理时,除了考虑运费以外,自有集装箱的提供能力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Container xChange进一步分析指出,能够较好提供自有集装箱的货代公司,主要有Kuehne+Nagel、CEVA Logistics、Hitachi Transport Systems、Nippon Express和Kerry Logistics等。这些企业不仅吸引了大量托运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集装箱短缺问题。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的整体情况有所好转。绝大部分集装箱仍由承运人所有,使得托运人在获取集装箱时面临高额费用的困扰。
国际知名物流顾问Wolfgang Lehmacher表示:"自有集装箱的使用可以显著增强货代及无船承运人的能力,并有效规避因集装箱短缺导致的运输成本上涨风险。"
托运人陷入被动局面
他指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托运人对集装箱的获取正处于一种极度被动的局面,特别是对运输费的控制和供应链的管理,面临重重挑战。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自有集装箱的使用量增加了66%,然而相较于全球集装箱的总量,托运人所拥有的集装箱数量依然远远不足。
这样的局面,导致了托运人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来购买集装箱,而这些费用常常让企业的运输成本上升至不可接受的高度。
滞期费用问题日益严重
例如,若托运人能够从承运人那里获取自有集装箱,他们在经历长时间的滞留之后,所需支付的额外费用将大大减少,甚至避免掉这些费用。调查数据显示,港口卸货后的空集装箱返回仓库的平均时间为10天,但在拥堵严重的情况下,这一时间可能延长至30天甚至更久,从而导致滞期费用的进一步累加。
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国际海运市场的畸形发展。非常可怕的是,托运人面临的不仅仅是费用上的压力,还有获取集装箱的艰辛。在目前情况下,虽然某些货运代理能够提供相对竞争的自有集装箱,但为了确保他们的供应链顺利运作,一些托运人甚至不得不从亚洲租船直航北欧。这种选择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还让托运人承受了更大的风险。
供应链适应能力不足
整体来看,集装箱短缺似乎并非一个短期现象,而是全球供应链适应能力不足的反映。面对这种困境,有效利用自有集装箱的策略无疑会为托运人提供更灵活的操作空间。未来的集装箱市场,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实现自身优势、降低成本的一项重要环节,进一步推动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
结论与展望
集装箱短缺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尤其在全球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托运人必须加大对自有集装箱的关注和重视,寻找更为稳妥的解决方案。无论是通过与可靠的货代合作,还是通过自我改革实现集装箱的自给自足,都是未来国际物流行业中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
通过提升自身的集装箱管理能力和优化直达运输的流程,托运人不仅能够降低自身运营的风险,还能够在全球经济局势极易波动的时代中,保持自身业务的灵活性与竞争力。
就目前而言,在集装箱供应持续紧张、运费飙涨的市场环境中,托运人面临着重重考验,而如何更好地管理集装箱资源,最大限度地避免额外费用,将成为未来货运代理和托运人必须共同应对的挑战。